盆菜逼爆風格
曾幾何時,跟切雞友揭切雞書總愛玩一個遊戲 : 估出產地。遊戲玩法是當image下面那些description(如產地/年份/製作單位)隱形,齋睇圖,從切雞風格、形體動作、武功路數估出產地。記憶中當時大家命中率算高,可能因為當時期係the designers republic當頭起的年代,全民對techno style神魂癲倒,所以一見多icon多點線面細細碎碎點點格格純graphic(當時還時興加無厘頭鳩日文字),不問而知一定出自大不列癲,玩techno玩得水皮的則一定是花旗國。但當然這只是從潮流或歷史角度去閱讀,於是我們嚐試從民族性格,風土人情入手,破解當中密碼,結果發現英倫海峽長期陰陰暗暗落雨絲濕的天氣果然影響他們的創作情緒,concept 和 visual上整體都有些少詭異陰森和灰暗,甚至偶然拿死亡或殘缺不全做theme,拿當時nick knight與亞歷山大mcqueen合作的一系列images作例子妳會明白我在說甚麼;花旗國則盛產工匠,一如荷里活電影 — 一定好睇兼夠哂大眾化,但無厘味道,造型顏色構圖四正到悶,氣質性格更加欠奉。而日本人則事事都鬼咁認真,明明是整蠱人得啖笑的遊戲節目,production都一絲不苟;看他們的切雞亦然:每個細節都絕不馬虎,每幅相都執到無暇疵立立令,印刷方面紙張油墨一定用料上乘(有去過日本實習的朋友說人家的output公司連跑街那幾位都個個西裝!),咸書如「月刊」系列都因為期期有design玩typo而經常登上如TDC, ADC等大雅之堂。
nick knight + alexander mcqueen
回到香港,我一直努力從各方面找尋蛛絲馬跡,想從每日所想所聞中找出一套pattern,企圖為何謂「香港風格」理出一個頭緒。
兒時看教育電視社會科,例牌會有「香港,係一個人口密度非常之高o既城市。」的開場白,「人口密度高」,令我們愛逼愛夾愛襯墟,眼耳口鼻從小已經鍛鍊到同時間能接收多色道多聲道甚至多味道,而且無分地域國界,從五湖四海到中美意法日統統化為己用。眼要看最多的資訊(所以周街大電視,搭車有roadshow,街邊手作仔低成本減價牌下下螢光色)、耳要聽最多好音韻(妳識幾多人部手提冇set 至hit canton pop ring tone?一程車時間有冇計過聽左幾多首歌?)、口要吃最多好滋味(上山下海收納各種山珍海味的盆菜,翠華合發每逢光顧都覺花多眼亂)。日子有功,不但鍛鍊到能在這一大片擠擁混亂中來去自如,甚至隨時做到人景合一,熱上加熱鬧上加鬧,構成了香港一幅特有風景圖,而當中最能把這種特質放大到單用鼻子也能聞到的,非油尖旺莫屬。
旺角和油麻地在我眼中一直是一個「能夠容納最多可能性」的有趣區域。像九年前的油麻地百老匯(而隨後出現的homeless其實亦是一個傳奇)到現在砵蘭街的朗豪坊,我就覺得有剛才所講那種「無分地域國界」的胸襟 — 油麻地戲院明明是咸片戲院中威望最高的大阿哥,偏偏有人要攪座照顧更小眾口味電影的影院;砵蘭明明舉目花街神女有房出租,失驚無神又聳立著一幢五星級酒店兼shopping mall,而前後左右無數的樓層除了有房出租,更包羅成千上萬的影音店水貨舖咖啡店甚至不再在四樓的四仔。大街長期有稀奇古怪表演,小巷佈滿graffiti,當然還有遊走在這一片混亂當中的MK Punk、被「解構」過的 Lolita、和甩皮甩骨的cozplay人(在太子親眼目睹過仿gundum seed情侶,想報警)。
於是我發現,彌敦道那一列又一列壽命甚短的桑拿浴、夜總會、補習天王和經加洲紅加料的本埠唱片poster,原來都隱藏了「香港風格」的密碼,而其中又要以那些咸咸濕濕的桑拿浴/夜總會poster最具代表性。
彌敦道桑拿浴咸濕poster其實都有一套方程式:東洋魔女性感照(唔會有人天真到以為佢地幅相係俾錢買卦...?)+魔女上圍保證豐滿+超過兩款甚至三款字體+字體一定有outline/漸變/假shadow等效果+偶然有鬼馬slogun(例:「就算你係王師傅,俾我一按無哂符」)。這類poster的特點在於information奉旨鬼咁多字而且粒粒大大隻,effect有得用嘅要用到盡,顏色越多越好,務求要夠搶夠起夠出位;加上製作單位斷估九成九都是經由非專業切雞師生產,由文字編排到字體設計都毫無半點認識(不過據觀察他們都偏愛用好肉地的粗圓體),於是乎便形成了視覺上非常逼爆(東洋魔女照更令逼爆程度加碼!)。而在無視「一個design不能同時出現多於兩套字款」這套金科玉律底下,更出現了幾種typeface共處一室的有趣畫面,攪到平時面左左的家族忽然之間要排排坐甚至背靠背面對面親密一番。以上總總元素大集合形成的視覺效果,便正正擁有上面提到的「盆菜逼爆」、「超豐富」以及「多選擇」等風格,與香港生活的精神面貌不謀而合。
當然我並不會捧這種設計為傑作,因為非專業的程度實在嚇死人,亦毫無design sense可言;但當從這類「創作」中看到一種「超濃縮」的香港生活,又不能否認它們都存在一定的價值;在時看到一些技術一流但內容空洞的作品,反而會覺得好看歸好看,但都缺少了「盆菜逼爆風格」的那種香港味。
nick knight + alexander mcqueen
回到香港,我一直努力從各方面找尋蛛絲馬跡,想從每日所想所聞中找出一套pattern,企圖為何謂「香港風格」理出一個頭緒。
兒時看教育電視社會科,例牌會有「香港,係一個人口密度非常之高o既城市。」的開場白,「人口密度高」,令我們愛逼愛夾愛襯墟,眼耳口鼻從小已經鍛鍊到同時間能接收多色道多聲道甚至多味道,而且無分地域國界,從五湖四海到中美意法日統統化為己用。眼要看最多的資訊(所以周街大電視,搭車有roadshow,街邊手作仔低成本減價牌下下螢光色)、耳要聽最多好音韻(妳識幾多人部手提冇set 至hit canton pop ring tone?一程車時間有冇計過聽左幾多首歌?)、口要吃最多好滋味(上山下海收納各種山珍海味的盆菜,翠華合發每逢光顧都覺花多眼亂)。日子有功,不但鍛鍊到能在這一大片擠擁混亂中來去自如,甚至隨時做到人景合一,熱上加熱鬧上加鬧,構成了香港一幅特有風景圖,而當中最能把這種特質放大到單用鼻子也能聞到的,非油尖旺莫屬。
旺角和油麻地在我眼中一直是一個「能夠容納最多可能性」的有趣區域。像九年前的油麻地百老匯(而隨後出現的homeless其實亦是一個傳奇)到現在砵蘭街的朗豪坊,我就覺得有剛才所講那種「無分地域國界」的胸襟 — 油麻地戲院明明是咸片戲院中威望最高的大阿哥,偏偏有人要攪座照顧更小眾口味電影的影院;砵蘭明明舉目花街神女有房出租,失驚無神又聳立著一幢五星級酒店兼shopping mall,而前後左右無數的樓層除了有房出租,更包羅成千上萬的影音店水貨舖咖啡店甚至不再在四樓的四仔。大街長期有稀奇古怪表演,小巷佈滿graffiti,當然還有遊走在這一片混亂當中的MK Punk、被「解構」過的 Lolita、和甩皮甩骨的cozplay人(在太子親眼目睹過仿gundum seed情侶,想報警)。
於是我發現,彌敦道那一列又一列壽命甚短的桑拿浴、夜總會、補習天王和經加洲紅加料的本埠唱片poster,原來都隱藏了「香港風格」的密碼,而其中又要以那些咸咸濕濕的桑拿浴/夜總會poster最具代表性。
彌敦道桑拿浴咸濕poster其實都有一套方程式:東洋魔女性感照(唔會有人天真到以為佢地幅相係俾錢買卦...?)+魔女上圍保證豐滿+超過兩款甚至三款字體+字體一定有outline/漸變/假shadow等效果+偶然有鬼馬slogun(例:「就算你係王師傅,俾我一按無哂符」)。這類poster的特點在於information奉旨鬼咁多字而且粒粒大大隻,effect有得用嘅要用到盡,顏色越多越好,務求要夠搶夠起夠出位;加上製作單位斷估九成九都是經由非專業切雞師生產,由文字編排到字體設計都毫無半點認識(不過據觀察他們都偏愛用好肉地的粗圓體),於是乎便形成了視覺上非常逼爆(東洋魔女照更令逼爆程度加碼!)。而在無視「一個design不能同時出現多於兩套字款」這套金科玉律底下,更出現了幾種typeface共處一室的有趣畫面,攪到平時面左左的家族忽然之間要排排坐甚至背靠背面對面親密一番。以上總總元素大集合形成的視覺效果,便正正擁有上面提到的「盆菜逼爆」、「超豐富」以及「多選擇」等風格,與香港生活的精神面貌不謀而合。
當然我並不會捧這種設計為傑作,因為非專業的程度實在嚇死人,亦毫無design sense可言;但當從這類「創作」中看到一種「超濃縮」的香港生活,又不能否認它們都存在一定的價值;在時看到一些技術一流但內容空洞的作品,反而會覺得好看歸好看,但都缺少了「盆菜逼爆風格」的那種香港味。
5 Comments:
桑拿浴咸濕 poster 設計總監:「等我逐一解釋一次過你聽啦,細佬! ... ... D 相梗係唔係買番來啦!係我地自己搵 photographer 影o既!今時今日影張相有幾難?!而o個 D slogan 係o係中大搵班 O camp 攪手度o既!係咪 pro 過好多所謂『design house』先?... ... 挑!如果 D poster 唔咁 informative,點吸引客仔呀!That's why 阿明哥音樂會張 poster 咁多字o羅!... ... Effect、顏色、字款、D 女個身材唔多唔大唔勁點得呀!會好悶嫁!做我o地呢行,點可以整悶 D 客呀? Visual 行先,都係因為麻甩佬o既視覺神經係最敏感o既,搶眼 visual 直接產生「慾望」o麻!細佬,你唔係唔知o麻?... ... 話我o地非專業?憑乜先?唔通 degree holder 巴閉 D? ... ... 用兩三隻字款咪算少o羅,如果大佬遲 D 抄多 D 番來,我用盡佢o忝呀。咪咁守舊跟埋 D 甚麼『一個 design 不能同時出現多於兩套字款』至得o架!Break the rules!Come on!... ... 其實,做設計都係搵食?,駛乜太執著,再者,唔只我o地,全康港都係咁 design o架啦!政府部門係咁,output 印刷係咁,大中小學係咁,藍領白領係咁,教會佛堂大迷信係咁,設計公司學院補習天皇係咁,警察古惑仔特首辦係咁,幻彩耀香江砵蘭深水土步係咁,翡翠本港蘋果東方太陽壹週東週忽然便利 touch 都係咁 ... etc. 咁至凸顯我o地o既經濟繁榮o麻!!!」
想起最近讀過一篇有關「由朗豪坊看城市規劃與文化發展」研討會的報告,裡面問及香港公共空間的發展,到底應該是由政府、發展商、或是該空間的居民來決定,該空間到底屬於誰... 香港缺乏土地資源,對土地的理解向來都不是空間,而是地積(西九其中一大爭議)。發展商會盡量在條例之內達至最高地積比率,最「有效」地運用土地。所以康港鮮有可讓公眾聚集的廣場(邊有發展商俾塊地你班人單單用黎等人、吹水、集會... 起幢甲級寫字樓掠水好過啦!廣場呢挺蝕本生意留番俾政府做啦...),商場內亦難找到洗手間渴水器及坐椅等公眾設施。在絕無僅有的空間稍為坐一下,商場的保安便馬上會上前驅趕。香港的空間從來都是服務資本主義、要物盡其用的商業用地,而不是培育文化的公共空間。(想一想灣仔喜帖街的爭議)
所以這種顯於平面設計和室內設計的「盆菜風格」,從來就不是enduser-oriented,要反映或教育甚麼上乘質素的美學、藝術或設計,而是client/investor-oriented,用最少的成本來達至最大的成效,亦解釋為甚麼康港的client為甚麼寧可抄設計,還不是因為可進一步減低成本嗎?
1. 少投資設計 > 多一點回報(盆菜理論)
2. 多投資設計 > 多一點回報(邏輯理論。是邏輯,因為在現實世界有太多例子告訴我們多投資設計不一定帶來多一點回報...)
3. 多投資設計 或 正確地運用設計 > 更多回報(in terms of intangible returns, e.g. greater and more sustainable impacts, more enjoyable aesthetics (pleasing your eyes)...)
單單告資本家第1和第2是不足夠的,除非你能證明第3個argument,不然學子動議的「運動」,恐怕從來不是資本家那杯茶,康港市民大眾(endusers)亦難以得益;作為「運動」的發起人,閣下更要「預左」逆流而上,「預左」給人看淡(這些人包括那些要應付「交租job」的那些港式切雞佬,不知是否包括你...)。
「一個design不能同時出現多於兩套字款」
可唔可以解下~
我唔係讀design , 不過好有興趣知呀~
thanksss
這是上學堂時期對typography的金科玉律,大致上的意思是當一件作品出現多於兩隻字體時便會變得"unreadable",像今次咸濕poster這個案例,便給人好花好亂的感覺。
不過我覺得這條rules其實只是適用於editorial。
Very useful material, thank you for the article.
dermatologist plano tx | budget rental coupons online | pain relief for dog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