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1.06

壹週報

以前追《玉郎漫畫》的最大動力,其實是來自每期兩版的《太公報》,甘小文別樹一幟的狂野風格與低俗笑話,每次都叫我樂不可支。現在翻《壹週刊》,最喜愛的欄目也是每期兩版的《壹週報》,並非尊子的畫功如何出色或其筆下的政治人物如何神似(很喜歡他畫的董建華,實在夠懵),而係他的笑位夠「到」,而且運用視覺語言的技巧出色,每次都有學到嘢之感(且看他每期連載的《瓜事葛事天下事》,正常要有起承轉合的四格漫畫,他三格攪掂)。

不盡認同壹傳媒那種事事要以娛樂包裝的作風,總覺得有浸唯恐天下不亂的氣味。《壹週報》卻真能做到某電台節目口號的「嬉笑怒罵 與時並咀」,有種take it easy的態度。壹傳媒愛小事化大,《壹週報》卻大事化小,化戾氣為歡笑,實在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蘇丹紅咁玩法已經一絕,估唔到好戲在後頭,煲呔那句密碼設計對白更強!



尊子每次揀選的照片都好衰格,相中人並非一定係國內同胞,但「金紫荊廣場映相」加上那個「踎」的姿態,實在難免令人標籤...

*零七年五月按:現在的《壹週報》已經慘被cut至得返一版

23.11.06

電視清流

批評康港本土製作的電視節目品味低俗、因循守舊、胡鬧迂腐、欠缺創意、不思進取的言論很多,以行動去杯葛之亦隨着收費電視的普及和多媒體的發達而變得可以言出必行。今日的電視,已經不是「歡樂今宵時代」的電視;縱使老牌電視台仍喊着甚麼「走在最前,精彩 XX 年」的濫調。

全球化,令我們知道所謂「最有創意的」大阿哥,只不過是一個「引『良』入室」的能手。引入外地的創意,弄一個本地版本,便輕易成為漁村小市民的慣性收視 (畢竟,英語不是每個「國際大都會」都通行)。先入為主,懶追溯源頭,令「引入者」被誤為「創造者」。沒有人不喜歡美麗的誤會。

(Shit ! 忘記了這裏是天堂 ... ... sorry !)



放心,我不是打算讚賞那些「立體幻彩翻筋斗字體」片頭,或梗局片尾字幕,或任何視覺設計上的處理手法 (縱使偶有佳作,但不至於好到上天堂)。值得稱讚叫好的,是這些節目的主題、資料搜集、訊息和原創性,的確叫人印象深刻,賞心悅目!

不知道是自己變了抑或主流電視台取向十年如一 (both ?!),除了以上綜合性新聞資訊節目外,其他甚麼土炮劇集、遊戲節目、娛樂新聞、播了 N 次的西片、籌款、慶典、卡通、夏日繽 fun 嘉年華、下午茶、康港早晨 ... ... 等,真的沉悶得難以令人不去上網而坐在電視螢光幕前。相比之下,綜合性新聞資訊節目的主題遠比其他節目來得入時,貼近生活脈搏,有 substance。最要緊的,就是「關自己事」,不是「純反智娛樂」。

我的至愛是《星期日檔案》和《新聞透視》,兩個僅存長期自己會追看的大阿哥台節目。歡喜的原因是,它令我看到和了解到平日接觸不到的本土人和事。不花巧、不誇張、實話實說,雖然難免有編者之主觀角度,但我已當它是清流了。是要求低,還是沒要求?我覺得是對有心做好事的從業的一種尊重和肯定!(實踐一竹篙只打部份人)

近期的《數風流人物》、長壽的《鏗鏘集》和《獅子山下》,絕對是港台的佳作,甚至是本土經典,它們記錄着我們康港人的點滴故事,文化歷史記憶。當看到今日新罅星碼頭的偽古蹟,除火滾外,更感到以上節目的可貴和其尊貴使命。

很難想像沒有了這股清流,康港會變成怎麼樣。可能一樣,但,一定會少了這篇天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