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6

盆菜逼爆風格

曾幾何時,跟切雞友揭切雞書總愛玩一個遊戲 : 估出產地。遊戲玩法是當image下面那些description(如產地/年份/製作單位)隱形,齋睇圖,從切雞風格、形體動作、武功路數估出產地。記憶中當時大家命中率算高,可能因為當時期係the designers republic當頭起的年代,全民對techno style神魂癲倒,所以一見多icon多點線面細細碎碎點點格格純graphic(當時還時興加無厘頭鳩日文字),不問而知一定出自大不列癲,玩techno玩得水皮的則一定是花旗國。但當然這只是從潮流或歷史角度去閱讀,於是我們嚐試從民族性格,風土人情入手,破解當中密碼,結果發現英倫海峽長期陰陰暗暗落雨絲濕的天氣果然影響他們的創作情緒,concept 和 visual上整體都有些少詭異陰森和灰暗,甚至偶然拿死亡或殘缺不全做theme,拿當時nick knight與亞歷山大mcqueen合作的一系列images作例子妳會明白我在說甚麼;花旗國則盛產工匠,一如荷里活電影 — 一定好睇兼夠哂大眾化,但無厘味道,造型顏色構圖四正到悶,氣質性格更加欠奉。而日本人則事事都鬼咁認真,明明是整蠱人得啖笑的遊戲節目,production都一絲不苟;看他們的切雞亦然:每個細節都絕不馬虎,每幅相都執到無暇疵立立令,印刷方面紙張油墨一定用料上乘(有去過日本實習的朋友說人家的output公司連跑街那幾位都個個西裝!),咸書如「月刊」系列都因為期期有design玩typo而經常登上如TDC, ADC等大雅之堂。


nick knight + alexander mcqueen

回到香港,我一直努力從各方面找尋蛛絲馬跡,想從每日所想所聞中找出一套pattern,企圖為何謂「香港風格」理出一個頭緒。

兒時看教育電視社會科,例牌會有「香港,係一個人口密度非常之高o既城市。」的開場白,「人口密度高」,令我們愛逼愛夾愛襯墟,眼耳口鼻從小已經鍛鍊到同時間能接收多色道多聲道甚至多味道,而且無分地域國界,從五湖四海到中美意法日統統化為己用。眼要看最多的資訊(所以周街大電視,搭車有roadshow,街邊手作仔低成本減價牌下下螢光色)、耳要聽最多好音韻(妳識幾多人部手提冇set 至hit canton pop ring tone?一程車時間有冇計過聽左幾多首歌?)、口要吃最多好滋味(上山下海收納各種山珍海味的盆菜,翠華合發每逢光顧都覺花多眼亂)。日子有功,不但鍛鍊到能在這一大片擠擁混亂中來去自如,甚至隨時做到人景合一,熱上加熱鬧上加鬧,構成了香港一幅特有風景圖,而當中最能把這種特質放大到單用鼻子也能聞到的,非油尖旺莫屬。

旺角和油麻地在我眼中一直是一個「能夠容納最多可能性」的有趣區域。像九年前的油麻地百老匯(而隨後出現的homeless其實亦是一個傳奇)到現在砵蘭街的朗豪坊,我就覺得有剛才所講那種「無分地域國界」的胸襟 — 油麻地戲院明明是咸片戲院中威望最高的大阿哥,偏偏有人要攪座照顧更小眾口味電影的影院;砵蘭明明舉目花街神女有房出租,失驚無神又聳立著一幢五星級酒店兼shopping mall,而前後左右無數的樓層除了有房出租,更包羅成千上萬的影音店水貨舖咖啡店甚至不再在四樓的四仔。大街長期有稀奇古怪表演,小巷佈滿
graffiti,當然還有遊走在這一片混亂當中的MK Punk、被「解構」過的 Lolita、和甩皮甩骨的cozplay人(在太子親眼目睹過仿gundum seed情侶,想報警)。

於是我發現,彌敦道那一列又一列壽命甚短的桑拿浴、夜總會、補習天王和經加洲紅加料的本埠唱片poster,原來都隱藏了「香港風格」的密碼,而其中又要以那些咸咸濕濕的桑拿浴/夜總會poster最具代表性。






彌敦道桑拿浴咸濕poster其實都有一套方程式:東洋魔女性感照(唔會有人天真到以為佢地幅相係俾錢買卦...?)+魔女上圍保證豐滿+超過兩款甚至三款字體+字體一定有outline/漸變/假shadow等效果+偶然有鬼馬slogun(例:「就算你係王師傅,俾我一按無哂符」)。這類poster的特點在於information奉旨鬼咁多字而且粒粒大大隻,effect有得用嘅要用到盡,顏色越多越好,務求要夠搶夠起夠出位;加上製作單位斷估九成九都是經由非專業切雞師生產,由文字編排到字體設計都毫無半點認識(不過據觀察他們都偏愛用好肉地的粗圓體),於是乎便形成了視覺上非常逼爆(東洋魔女照更令逼爆程度加碼!)。而在無視「一個design不能同時出現多於兩套字款」這套金科玉律底下,更出現了幾種typeface共處一室的有趣畫面,攪到平時面左左的家族忽然之間要排排坐甚至背靠背面對面親密一番。以上總總元素大集合形成的視覺效果,便正正擁有上面提到的「盆菜逼爆」、「超豐富」以及「多選擇」等風格,與香港生活的精神面貌不謀而合。

當然我並不會捧這種設計為傑作,因為非專業的程度實在嚇死人,亦毫無design sense可言;但當從這類「創作」中看到一種「超濃縮」的香港生活,又不能否認它們都存在一定的價值;在時看到一些技術一流但內容空洞的作品,反而會覺得好看歸好看,但都缺少了「盆菜逼爆風格」的那種香港味。